新玩具
-
LaCie 1big Dock SSD Pro 2TB實測開箱,Thunderbolt 3加持衝2,800MB/s高速傳輸創作者外接需求一次滿足!
SSD容量在技術的進步下已經大幅邁進,從好幾年前大部分玩家可能僅能選擇120GB小容量純粹拿來當作系統碟使用,到現在隨隨便便就動輒500GB、1TB以上的高容量,甚至不必裝HDD就已經很夠用;速度上自NVMe SSD問世以來也是飛躍性的提升,這些進步除了遊戲用途之外,對於創作者們也是一大福音,畢竟隨著科技進步,拍攝畫質也不斷的提高,在現今清一色4K、8K影片的容量就相當的可觀,所以硬碟的容量、傳輸速度就要非常講究,否則動不動就爆容量或傳輸個檔案要花上好幾小時,那真的會大幅影響工作效率。 而除了容量、速度之外,SSD本身不易受外力損毀特性更加適合做為外接儲存裝置使用,尤其目前USB 3.2 Gen 2、Thunderbolt 3/4等等介面加持,讓外接硬碟也能擁有高速傳輸效能,如此一來,Windows桌電可能還好,但對於筆電或Mac這類無法輕易更換內建儲存裝置的設備來說,外接硬碟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LaCie為家喻戶曉的儲存裝置大廠Seagate旗下品牌,專為創作者們推出各類儲存裝置,這次小編就要來為大家開箱LaCie這組1big Dock SSD Pro,究竟它有甚麼特色呢?就請各位跟著繼續小編看下去囉! 1big Dock SSD Pro與其說是外接硬碟,更可以說是一款結合傳輸、儲存資料、充電、影像輸出等功能的多合一外接資料儲存盒,內建的硬碟不僅可自行更換,前端也整合了一組讀卡機,另外本身支援了Windows與MacOS等系統,一次滿足雙平台創作者們的各類外接需求。 接著來看看本體,1big Dock SSD Pro採用黑化金屬製外殼,低調又可增加散熱效率,實際尺寸為118x56.3x217mm,以桌上固定式外接硬碟盒來說算是個小巧的尺寸,重量也僅1.3公斤,要隨時移動都很輕鬆,正面顯眼的球狀指示燈,是LaCie多項產品中的特色之一,說真的,一時之間可能還會不小心把它當作是台投影機呢(笑)!整體造型其實與1big Dock系列相當類似,就差在1big Dock SSD Pro右邊特別標示了SSD PRO,避免用戶們搞混。 在擁有強勁的傳輸效能下,1big Dock SSD Pro的散熱也完全沒有馬虎,除了依靠金屬外殼的被動散熱,後端更是配置一組小風扇來大幅提升散熱效率,穩定SSD傳輸效能,不易遇到過熱降速窘境而影響工作效率。 而在後I/O的部分,提供了兩組Thunderbolt 3連接埠,其中一組為主連接埠,提供高速傳輸速度之外,更可為連接的裝置提供45W功率快充(若連接其他USB-C裝備則最高提供30W),副連接埠則用來連接其他設備或螢幕,也可以再額外連接充電器,讓主連接埠充電功率達到最高70W快充。 另外也提供一組DisplayPort 1.4輸出埠,最多支援兩部4K螢幕或一部5K螢幕,對於需要多螢幕工作的創作者們來說相當實用。 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是內建的這組2TB NVMe SSD,況且玩家若需要更換、升級,拆除方式也相當簡單,只要將前面板的快拆機構拉開即可將SSD抽出,可以馬上看到在這組支援2.5/3.5吋硬碟架上,搭載一組披著特製金屬外殼的Seagate FireCuda NVMe SSD。 不過同時可以發現這組SSD採用的是較少見的U.2介面,但各位也不必太緊張,實際拆開SSD外殼可以發現它本身其實就只是個M.2 to U.2的轉接盒,內部實際搭載的是大家熟悉的FireCuda 510 M.2 NVMe SSD,進而言之代表用戶們想升級並保有高速傳輸效能不必另外尋找稀有的U.2 SSD,現在市面上常見的M.2 NVMe SSD即可輕鬆升級。 雖說如果設計成僅支援M.2介面或許可以再把整個體積縮小,但畢竟1big Dock SSD Pro屬於需要額外接電源才能使用的桌上型儲存裝置定位,加上M.2 to U.2的方式就代表可同時支援M.2、U.2、SATA等儲存裝置,如此廣泛的相容性,讓創作者本身手上大大小小硬碟都可透過1big Dock SSD Pro使用,這樣的設計實用性反而較高了些。 但要注意的是雖然小編拆解過程中沒有看到官方另外用膠條、貼紙來限制,不過要升級的玩家們建議還是得再三跟確認官方保固權益再來升級會比較有保障哦。 進到實測環節,小編本次透過CrystalDiskInfo、CrystalDiskMark、Atto Disk Benchmark等軟體來驗證LaCie 1big Dock SSD Pro本身傳輸效能;首先在CrystalDiskInfo內,型號標示為Seagate Firecuda,容量為2TB,採用PCIe 3.0傳輸模式,並使用NVMe介面且符合NVM Express 1.3,S.M.A.R.T.、TRIM、VolatileWriteCache等功能也都一併支援。 而在CrystalDiskMark上實測的表現相當亮眼,在PCIe 3.0、NVMe、Thunderbolt 3等介面的加持下,讀取速度直接突破3,000 MB/s大關,寫入也有近2,000 MB/s的成績,完全勝過市面上絕大部分外接硬碟。 而考量到不少創作者們時常會有傳輸4K、8K影片等大容量檔案需求,小編也一併測試單一大檔案的傳輸效能,可以看到即便來到32 GB模式依然不影響傳輸性能(不掉速),幾乎與普通1GB模式的成績相同。 來到ATTO Disk Benchmark一樣來測試1 GB以及32 GB傳輸效能,可以發現兩者的傳輸性能幾乎無異,甚至在32 GB模式測試中的表現還略高於1GB版本。整體來說,這組1big Dock SSD Pro 2TB的實測效能方面顯然相當穩定,大小檔都沒關係,通通給玩家不掉速的高性能表現,非常合適做為資料備份儲存使用。 LaCie推出的這組1big Dock SSD Pro 2TB,雖說在價格定位上不算是相當親民,不過作為桌上型外接硬碟確實相當稱職,不會過於笨重的外表,又整合眾多功能,再搭上內建的高速SSD,從裡到外皆符合創作者們的使用需求。 加上便利的快拆設計,讓沒接觸過DIY的普通創作者們也能透過一隻十字螺絲起子就能簡簡單單的自由更換各類硬碟,若不想自行更換又需要更大容量也可以直上4TB的版本,身為較重度的專業影音創作者,有一台整合多項設備的儲存裝置,讓裝置不必再額外東接一組西接一組外接設備,相信肯定是能更加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QC系列全新升級,消噪體驗、音質呈現再上一層樓,Bose QuietComfort 45消噪耳機開箱試聽
起先小編還是個用有線耳機的Old School,後來作了點心理準備以及多方嘗試之後,總算踏入真藍牙無線耳機的行列,年初也入手了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也從那時成了Bose的忠實信徒。 不過QuietComfort Earbuds是耳塞型耳機,小編也是偏好這款,但大神又在上個月推了新品耳罩式QuietComfort 45消噪耳機,耐不住心裡癢,還是去了賣場試聽了一波,但不聽則已、一聽驚人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且待小編娓娓道來。 首先我們得知道,Bose QuietComfort系列早已盛名在外,QuietComfort 45則為本系列的最新作,對比前作QuietComfort 35 II,其實在外觀上並沒有太大改變,簡約不花俏的設計,在顏色款式的選擇上也相當簡單,有黑色與霧白可供猶豫,並刻上大大的Bose廠牌標誌,就已經足夠說明一切。 但耳罩式耳機不好攜帶的缺點,在QuietComfort 45也不必太操心,Bose提供了一個21.1 x 14.5 x 5.1(cm)的攜帶盒,配合耳罩上的定制金屬轉軸,兩耳皆可轉動的情況下,在收納方面完全不是個問題,耳機本體重量也只有240公克,加上180公克的攜帶盒,無論是長時間配戴、或是攜帶外出,都不會造成額外的負擔。 無論是揚聲器還是耳機,Bose將近60年來的研發經驗,讓旗下的產品都有其獨特的聲音表現,尤其是TriPort聲學結構,QuietComfort 45當然也有搭載這項專利,不用加大耳罩尺寸,就能夠加強耳罩的空氣流動,讓音色更加飽滿,這也是為什麼QuietComfort系列能夠維持一貫的輕量化設計。 配合動態音質均衡技術(Volume-optimized Active EQ),即使玩家們將音量調到最大或最小,QuietComfort 45也能透過該技術,自動提升三頻之間的適性,確保耳機能夠無時無刻保持高傳真效能,讓音色始終維持平衡。 不同於市面上的降噪名詞,Bose以獨創名詞「消噪」來表達這個隔絕外音的獨門技術,但驕傲也是有其驕傲的道理,Bose消噪技術還真不是在開玩笑。 Bose聲學消噪科技研發成果也超過了50年多,利用藏在耳罩裡的微型麥克風,監控內部以及外界的聲音,並以反向訊號抵銷外部噪音,確保音樂能夠完美呈現,玩家們可以根據使用情境,透過左耳罩的按鈕來切換「消噪」與「通透」模式;當然抗噪麥克風的收音功能也是相當強勁,利用抗噪演算法過濾環境聲,維持高品質的通話環境。 跟耳塞式耳機不同的是,耳罩型耳機更適合長期配戴,但這也有個缺陷,耳罩型無線耳機無法像耳塞、入耳式耳機一樣,有充電盒能夠隨時支援,只要一沒電就得插線充電。 但可喜可賀的是,前作QuietComfort 35 II就已擁有22小時續航力,傳承血統的QuietComfort 45也不惶多讓,提供了更長的音樂播放時間,一次充滿電之後,可使用最長達24小時的時間,透過USB-C充電,再怎麼久,也只需要2個半小時就能充電完畢,如果使用快充技術,更能在15分鐘的充電後獲得3小時的播放時間,不過雖說一沒電就得插電是個缺點,但某方面來說也是優點,因為QuietComfort 45還能接線以有線模式繼續聆聽。 而無論是音量增減還是切換消噪,都能從耳罩介面上調整,耳罩式耳機對某些常常忘記手勢指令的玩家(哭啊,包括小編)來說,按鍵式的介面可說是極度友善,右耳罩4按鍵分別可調控音量、電源啟動、以及藍牙配對,並各自以圖示來提醒玩家,左耳按鍵功能在前文便已提及,除了用來切換消噪模式之外,還能Mute掉麥克風的聲音。 當然,配合Bose Music App的話,更可以實現更多操作功能,包含多設備配對、查詢目前電量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數位生活越來越普及,Bose旗下產品也越來越多,可能玩家們手頭上會有QuietComfort系列耳機、也會有Bose的智慧型揚聲器系列,但透過Bose SimpleSync技術,便能讓QuietComfort 45與選中的揚聲器設備單獨進行配對,打造自己的專屬空間。 本次將透過QuietComfort 45試聽來自英國的Arctic Monkeys於2006年發行的《Whatever People Say I Am, That's What I'm Not》專輯,然而在試聽期間,還是不禁令人感嘆Bose在這50年間、於聲響方面的貢獻,這張專輯左右聲道各有不同的音軌聲響,編曲以及各樂器的音色調節也相當複雜,若是單獨聽一邊的話是聽不完整的,但也因此,湊巧可以凸顯出QuietComfort 45在細節方面的呈現頗具水準,三頻之間的層次也堆疊的壁壘分明,顆粒感分明的低頻、飽和的中頻、以及清晰的高頻,QuietComfort 45在左右聲道所展現的立體聲表現也相當不錯,能夠清楚分辨音訊的遠近以及方向。 Sonic Youth在1987年所發行的《Sister》專輯中,不管是充滿特色吉他噪音演奏,還是Reverb效果器所帶來的殘響效果,QuietComfort 45都沒有放過任何一丁點小細節,尤其是吉他所產生的細微feedback效果,也能透過耳機聽得清晰,這也意味著QuietComfort 45在高頻之間的表現頗具水準,音樂動態捕捉相當精準,不逸散也不混濁,若要說點小瑕疵的話,那就是環繞聲稍微弱了一些,即便低頻的表現十足傑出,能和中頻將音場撐起來,但穿透力方面稍嫌不足。 以Bose目前所推出的耳機系列來說,幾乎都是高階款,因此價格也相對較高,但依據Bose在研發聲響方面的年資與經歷,若以比較級來看售價的話,其實還算親民。 QuietComfort 45為QC系列的最新作,除了延續經典外觀設計之外,也配置了Bose的高規格消噪技術,更別說是音質方面的呈現了,但以高階品牌來說,基本旗下產品都在80分以上,最主要的關鍵在於該廠牌的音色調校是否合玩家們的口味,當然Bose旗下耳機系列,各有不一樣的特色,音質呈現也略有高低,QuietComfort 45比較屬於中高頻區段的耳罩式耳機,習慣聽古典樂、或是薩克斯風演奏曲的玩家,不妨試聽看看,另外QuietComfort 45的動態呈現也不賴,雖說環繞音稍微不夠,但低頻說起來其實算是相當恰當,因此也能夠擁有飽和的顆粒感,喜歡Disco或是電子樂的玩家,QuietComfort 45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來自法國的優雅浪漫之聲,Devialet Gemini真藍牙無線耳機開箱試聽
隨著藍牙規範的逐步演進,目前市面上的真藍牙無線耳機,都具備了相當穩定的連結性,甚至在通話方面也能有不輸有線耳機的實力,因此在擁有相同規格的藍牙規範上,音質的表現就成了各家廠商追求的目標。 來自法國的Devialet,旗下知名產品不勝枚舉,Expert Pro系列擴大機、Phantom系列音響,無一不是精品,隨著時代變化,眾音響大廠也加入真藍牙無線耳機的行列,當然Devialet也不例外,小編本次也入手了其旗下首款真藍牙無線耳機—Gemini,在擁有擴大機、揚聲器研發經驗的Devialet手中,Devialet Gemini的表現究竟如何呢?就跟著小編一起看下去。 說也奇怪,近幾年的真藍牙無線耳機,在充電盒的設計上,都有點在向化妝品或珠寶盒的外型致敬,Devialet Gemini也是如此,整體尺寸上並不大,74 x 58 x 31(mm)約莫一個粉餅盒的大小,不過是以霧面黑打底,在設計上的科技感還是比較濃厚一些;比較有趣的是,不同於大部分充電盒以掀蓋方式開啟,Devialet Gemini係以滑蓋方式打開,讓人有種以前用滑蓋手機的懷念感。 Devialet Gemini耳機本體採用入耳式設計,不過即使配合耳塞套,也有3組尺寸可以更換(加上預設尺寸,共有4組),但由於耳機單體重量來到8公克,算是中量級選手,在長期配戴之下,異物感還是略為明顯,不過嚴格說起來,依照健康建議的話,其實還是不要長期戴耳機才是。(哈) Devialet作為法國揚聲器大廠,即使研發組件配置略為不同的耳機系列,相信也會是款佳作。 市面上真無線藍牙耳機大概都配置8至15mm之間的驅動單體,而Devialet Gemini耳機配置了11mm驅動單體,依照理論來說,不出所料,將會擁有相當不賴的音訊輸出。 在頻率響應方面,依據耳機響應圖表來看,低頻的範圍在20Hz至160Hz之間,而中頻則是160Hz至2560Hz,高頻為2560Hz以上到20kHz的範圍,而Gemini的頻率響應在5Hz至20kHz,簡單來說就是Devialet Gemini的音訊輸出涵蓋了全頻範圍,也就意味著在三頻之間都能擁有相當傑出的表現。 不過Devialet也是給了玩家們相當大的調整空間,只要透過App就能調整等化器,也能調整左右聲道的均衡程度,相當有趣。 但要說Devialet Gemini最有意思的規格,應該就是其適應性信號調整功能了吧,戴耳機除了通話之外,當然收聽多媒體項目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在現今這個沉浸式體驗當道的世代,「適應性信號調整功能」能夠自動掃描玩家們的耳型來調整音樂,簡單來說就是能將音訊置中輸出,而不會因為耳型獨特導致聽到音樂時,聲音偏左偏右的情況發生。 除了音質之外,「降噪」也是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兵家必爭之地,Devialet Gemini具備3種模式,分別為ANC主動降噪、中立、透明模式,來因應各種使用情境,而ANC主動降噪模式底下,又提供3種等級:低、高、飛航,讓玩家們在啟動降噪的同時,也能透過降噪程度的高低,來進行當下的工作,有趣的是,如果接電話,Devialet Gemini也會自動調整成適當的降噪程度,來確保通話時不被外音干擾。 而由於真無線藍牙耳機的便利性,讓生活型態有稍微不同的轉變,耳機不需要在忙亂的工作行程中時常拆卸,但這也形成了會長期配戴的慣性模式,因此續航力也是真藍牙無線耳機的研發重點之一。 Devialet Gemini所配置的鋰離子電池,能提供6小時的音樂播放、4小時的語音通話時間,不過依據降噪模式的不同,續航力也會有不同表現,而滿電量的充電盒則能提供最長24小時的使用時間,而Devialet Gemini充滿電只需1.5個小時,也就是說,拆分一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扣掉耳朵休息的時間來讓耳機充電,那麼依照這個算法來看,其續航力幾乎能夠達成全日無休的狀態。 就如小編上述所提,以上這些功能,包含降噪、等化器、左右聲道、剩餘電量查詢,都須透過Devialet Gemini App來調整,至於連結方式太簡單,小編便不再贅述,直接來看App主畫面以及功能頁就好。 在App主畫面可以看到左右耳機單體的剩餘電量之外,還能從底部調整使用模式,降噪模式有低、高、飛航模式,透明模式也有高、低2種模式可以啟動;而在手勢與耳機指令之間的關係,當然也能透過App設定,相當迷人。 也能看到設定頁面有相當多的選項可作細調,除了等化器以及左右聲道調整之外,還能自行選擇是否在取下耳機時暫停音訊播放,其中一個最有趣的功能是耳塞檢查,Devialet Gemini耳機會掃描玩家們的耳朵來判斷是否裝戴正確。 點進去音訊設定,便能開始為自己設定喜歡的音色,但玩家若是調EQ的苦手也不必太擔心,App裡當然也有Devialet內建的音色風格可以選。 李志為中國一位相當著名的歌手,其音樂大多以民謠、搖滾或流行廣為人知,李志於2014年所發表的《1701》專輯,在原先的民謠基礎上,加入了更多流行音樂的元素,小編認為相當適合用來試聽Devialet Gemini。 果然不讓人失望,在該專輯最熱門的《熱河》一曲當中,無論是Intro的合成器音效還是吉他Fingle Style的演奏,每一個音符都處理得相當細緻,沒有拖泥帶水、模糊的怪異感覺,而除了那貫穿全曲的吉他Fingle Style演奏,另外一道音軌還有電吉他與其對話的點綴演奏,在音色堆疊上,Devialet Gemini都表現地井然有序,音色細節表現地相當出色,某部分也得歸功於藍牙5.0規範,穩定的連結性讓歌曲能夠四平八穩的播放之外,在傳遞節拍上也相當舒適,除此之外,傑出的吉他音色細節表現,也意味著吉他所處在的中高頻區段,Devialet Gemini擁有相當不俗的掌控力,當然在立體聲方面,配合降噪功能所帶來的效果,其產生的化學反應,讓人沉浸感十足,一不小心就會跌進歌曲的故事當中。 不過由於小編是聽搖滾樂長大的,忍不住還是拿了刺蝟樂隊於2009年發表的《白日夢藍》專輯來作試聽,作為專輯中同名歌曲的《白日夢藍》,編曲中有大量電吉他破音所營造的音牆效果,對Devialet Gemini的立體聲表現與音場效果來說,是個頗大的考驗,但不負眾望,即使是比較歡騰、雜鬧的搖滾樂,Devialet Gemini在立體聲與音場的表現仍是可圈可點,更有意思的是,音牆所涵蓋的高頻區段,Devialet Gemini除了能清晰傳遞之外,也不會有毛躁感、甚至是撕裂感;不過值得一說的是,對搖滾樂來說,低頻是個不可或缺的區段,但Devialet Gemini在低頻的表現,相較中高頻給人的印象,便不是那麼具有驚喜感了。 以價格來看,Devialet Gemini應該算作高階真藍牙無線耳機才是,但除了精緻的外觀設計、以及傑出的續航力以外,在音色調校方面,Devialet Gemini在中高頻區段也下了許多苦工,音色偏清亮但不刺耳、人聲表現也相當飽滿卻不混濁,適合喜歡較具舒適感的古典樂、民謠、或是最普羅大眾的流行樂,降噪功能也是相當有感,不是隨便套個零組件就拿出來賣了,嚴格說起來其實並不愧對售價,整體綜合評分排名算是名列前茅了,如果玩家們預算足夠,不妨找來試聽看看,說不定你會相當喜歡。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D-Link M15 AX1500 Wi-Fi 6 Mesh無線路由器實測開箱,小巧體型、自由擺放,輕鬆實現零死角Wi-Fi!
Wi-Fi路由器已經是各大場所、家中不可或缺的產品之一,不管是玩家們熟悉的PC主機,還是筆電、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又或者家中電視、冰箱等智慧型家電,大部分幾乎都需要透過Wi-Fi來連結。 無線的Wi-Fi方便歸方便,但Wi-Fi的訊號會隨著距離、隔間材質、牆壁厚度等因素而受到影響,在早年,用戶們通常會選擇訊號更強大或者購入多台Wi-Fi路由器來確保訊號品質穩定,不過後者在這樣組成下的無線網路環境,由於裝置會判定為多個Wi-Fi路由器,對於固定式的裝置較沒影響,但若是像手機一類會移動位置的產品,原本的Wi-Fi訊號就會像牽絲般,需等到完全斷開才會自動連接另一台訊號良好的Wi-Fi路由器,不然就是得自行手動切換,這種只能1對1的連線方式確實在切換上有些不便利。 為了避免這樣的窘境,近年來已經有許多能自動連接、切換頻道的Mesh路由器問世,小編近日在物色Wi-Fi路由器時,就注意到了這組由網通設備大廠D-Link所推出的M15 AX1500 Wi-Fi 6 Mesh雙頻無線路由器,來看看它有何特色吧! 相信在一般人的印象中,Wi-Fi路由器就是要越多支天線越好,確實在高階產品上,許多Wi-Fi路由器都設計成扁平狀並佈滿天線,彷彿無人空拍機般外表來確保訊號、功能穩定,不過這樣就代表沒有外置天線就不會不夠力嗎?其實不然。 就如這組M15 AX1500 Wi-Fi 6 Mesh雙頻無線路由器,在簡潔白皙外觀下並且僅有92x92x93mm的小巧尺寸下,內在不僅提供最新Wi-Fi 6技術,網速更達AX1500(5GHz頻段1201Mbps+2.4GHz頻段300Mbps),並如名稱所示,M15支援AI Mesh智慧串聯、OFDMA(正交分頻多重存取)、雙向MU-MIMO功能,每台M15最大更可提供65坪訊號涵蓋範圍,最高還能承受高達128部裝置,對於一般辦公、家庭使用來說,絕對是綽綽有餘。 因應智慧型手機的高普及度,現在的新路由器幾乎都標榜透過手機即可完成設定,這台M15也是如此,用戶們只要進Google Play或App Store搜尋並下載D-Link自家的EAGLE PRO AI App即可開始遵循步驟開始設定,過程相當簡單直覺,即便是初次設定的用戶相信也能輕鬆搞定。 如小編上述所介紹,M15除了作為延伸器之外,本身就是一台貨真價實的Wi-Fi路由器,所以小編就將其中一組設定為主路由器而另一組作為延伸器。 而這組App除了介面直觀之外,若Wi-Fi發生任何狀況即便用戶出門在外也可即時收到通知,無時無刻監控Wi-Fi路由器狀態,讓人倍感安心。 最後小編簡單透過SpeedTest來實測網速,可以看到在中華500M/250M的網路環境下,使用同樣支援Wi-Fi 6的裝置依然可以跑出幾乎與有線網路沒有太大差距的速度。 小巧的M15 AX1500 Wi-Fi 6 Mesh雙頻無線路由器,不僅更利於擺放,內在效能也不輸普通Wi-Fi路由器,尤其在Mesh的加持下,也讓原本訊號會掉格的邊緣角落依然保持滿格狀態,更重要的是過程中完全不會斷線,說真的,若只是普通的小套房、小辦公室又或者是採用木頭隔間的一般舊公寓,這樣2組入的M15已經是綽綽有餘。 當然,若對於有線配置也有一定需求的用戶們,不妨可以搭配D-Link自家較高階的Wi-Fi路由器一起使用,只要同樣支援Mesh即可串聯全部路由器,不僅保證多裝置有線、無線傳輸,更能達到真正的零死角Wi-Fi網路環境。 廠商名稱:D-Link 友訊科技 連絡電話:(02)6600-0123 官方網站: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多平台廣泛支援,鏡像投影最佳利器,j5create JVAW62 1080p無線影音傳輸器開箱簡測
近年來電視螢幕除了追求出色的畫面表現外,功能方面也變得相當豐富,例如直接內建了App可直接觀看Youtube、Netflix、Twitch等等,不過相信有些玩家在使用一些較入門的智慧型電視時,由於內建的處理器、記憶體規格不夠力,介面選擇、切換時會有Lag的問題,造成使用體驗下降,加上若要打字還得只能從遙控器上慢慢一個一個字選擇,效率實在不高。 這時「鏡像投影」功能就會是個相當便利的功能,不僅可直接與裝置同步畫面,在平常就很熟悉的裝置上操作也能獲得良好的操作體驗,尤其在無線傳輸技術進步下,擺脫線材束縛的無線投影更是便利度滿分,且除了看劇之外,要分享照片、簡報資料等等也更容易。 不過想要達成無線鏡像投影還是有些限制,以行動裝置來說,Android平台可能還不是甚麼大問題,但一向獨來獨往的Apple平台通常就需要電視本身有內建AirPlay或其餘特殊的方法才有辦法投影,況且鏡像投影也是屬於近年來較新的「智慧電視」才有的功能,如果是幾十年前的電視或是一般的電腦螢幕就有很大的機率沒有支援,而在不另外接PC的情況下,就得額外購買如Miracast、Chromecast或者Apple TV等設備來投影,若今天又是一個多平台的用戶,這些設備各買一組也是個不小的花費。 如果只是想要一個單純的投影功能又能支援多平台的裝置那豈不是完美了嗎?本次小編要來為大家開箱的這組j5create JVAW62 1080p無線影音傳輸器就能一次滿足所有需求。 JVAW62提供一組發射器以及接收器,只要將接收器安裝於電視後方HDMI連接埠,任何有搭載USB Type-C並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的設備不管是Windows、macOS、Android還是iPadOS平台都可透過安裝發射器來投影畫面,最高支援1080p,依照使用需求若是筆電、Mac的話還可當作第二螢幕來延伸桌面使用,安裝過程也無須做任何額外設定,只需接上裝置即可,即便是給家中較不懂3C產品的長輩們也能輕鬆操作,而發射器本身採用2.4G/5G兩種頻段傳輸,最遠無線傳輸距離可達15公尺。 而看到這邊或許有一些玩家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對於筆電、桌電來說還算實用,不過手機、平板要接上這個不小的發射器會有些不便,況且如果使用的是沒有Type-C的行動裝置不就無解了嗎? 別急,這些j5create都有幫各位想到,事實上這組JVAW62的接收器,除了接收發射器的信號以外,更是同時支援了AirPlay、Miracast、Chromecast(Google Cast)等各家無線顯示標準,所以即便沒有發射器,一般絕大部分有支援鏡像投影功能的行動裝置都可直接與接收器配對達到投影效果,真的是一機萬用,便利度滿分! 看完產品本身後,不免俗的就來簡單實測一下,安裝過程相當簡單,只要將接收端USB連接供電設備,HDMI接上電視螢幕即可,無須按下任何按鈕螢幕上就會有配對教學畫面,再來將發射器接上筆電後即可投影畫面。 而如果是筆電、手機、平板等本身就內建鏡像投影功能的行動裝置要不透過發射器直接投影的話,需先連接指示畫面上的WiFi再開啟鏡像投影即可,小編就透過iPhone簡單實測。 體驗過一輪後,這組j5create的JVAW62無線影音傳輸器以現今市面上大部分投影裝置來說表現相當出色,不僅讓設備擺脫線材的束縛,安裝過程也相當直覺、便利,使用上畫面順暢不卡頓,要用來追劇、商用會議展示簡報、聽音樂等等都不是問題。 此外以行動裝置來說最方便的就是同時支援AirPlay、Miracast、Chromecast(Google Cast),Android設備不必多說,比較嚴謹的蘋果設備也可以無痛鏡像投影真的是非常方便,整體使用體驗相當不錯,若玩家們有鏡像投影的需求,而家中螢幕或者是設備端無內建鏡像投影的情況下,那JVAW62肯定是最佳選擇。 公司名稱:凱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絡電話:02-2269-5533 官方網站: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021鍵盤選購絕妙搭配》SteelSeries Apex Pro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SteelSeries推出的Apex Pro吧! 現今不管是Cherry MX、凱華等等傳統機械軸,為了因應各類型玩家需求而推出眾多獨特軸體,不過每種軸體幾乎只能滿足一部分需求,而事實上鍵盤使用的用途相當廣泛,譬如今天想要打Game可能就需要短觸發鍵程來即時反應,而想要辦公的時候就會比較需要較長的觸發鍵程來避免誤觸而獲得較好的使用體驗,但這樣一來勢必得準備至少兩副鍵盤來交替使用,讓玩家們不禁想問,是否有一組軸體能一次包辦所有使用狀況呢?在早年可能還是無解,但現今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就是SteelSeries推出的這把Apex Pro。 Apex Pro為104鍵全尺寸的佈局,框架設計的相當緊湊,使得鍵盤本體不會顯得過於有重量感,再加上採用航太級鋁合金材質,堅固耐用的同時表面金屬霧面處理,帶來極簡高質感的視覺感受。 軸體的部分採用SteelSeries自家研發的OmniPoint磁軸,不僅提供0.7毫秒極速反應時間,更特別的是觸發鍵程可於0.4~3.6mm之間總共提供10段可調整,一次滿足遊戲、辦公等各項需求。 此外也因為磁軸沒有金屬撥片接觸與氧化等問題,耐用度可承受1億次按壓,是自家一般機械軸的2倍之高;不過要稍微注意的是,搭載OmniPoint磁軸的部分僅有左側字母區域的61鍵,其餘部分上排、方向功能鍵以及獨立數字鍵則是搭載同樣自家的SteelSeries QX2紅軸,不過RGB燈效依然是全鍵可獨立設定。 位於右上角可以看到SteelSeries在中高階產品上常見的OLED單色螢幕,可調整鍵盤、多媒體設定或即時監控遊戲、應用程式資訊,甚至可透過自家SteelSeries GG軟體設定待機時的GIF動態圖像。 實際敲擊手感方面,先來說說OmniPoint軸的部分,當觸發鍵程調到第一段0.4mm,真的只能用快來形容,幾乎是輕輕一按就馬上觸發,即便小編平常使用的已經是觸發鍵程很短的Cherry MX銀軸,但還是能感受到明顯的差距,甚至有些不習慣,很容易發生誤觸XD,幸好Apex Pro觸發鍵程可自由調整的關係,辦公打字的話就可以調多段一些。 而雖說Apex Pro是OmniPoint軸搭紅軸,不過兩者同樣45cN觸發力道以及直上直下無段落回饋,所以單論手感上來說兩者差異其實並不大,對於一般MOBA、FPS玩家來說也用不太到紅軸的區域,所以不太需要擔心軸體不同而影響操作。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021鍵盤選購絕妙搭配》Cooler Master SK622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Cooler Master推出的SK622吧! 近年來小巧60%配置機械鍵盤需求有逐漸提高的趨勢,各家廠商都有陸續發佈相關產品,就如CoolerMaster也推出了這把SK622,小編還是拿到太空銀配色的版本,在拉絲鋁合金塗裝的框架上,搭配雪亮白懸浮鍵帽,彷彿冬季已經提前到來。 另外小編發現SK622雖為60%緊湊配置但依然保留方向鍵設計,適合更多類型的玩家們打Game。 在軸體的部分,SK622搭載的是由TTC製的Low Profile機械式RGB矮軸,藉由降低鍵軸高度在搭薄型化鍵帽,讓玩家更加便於攜帶,並且提供紅、青、茶軸三種軸體可選擇,而小編本次手上的SK622為紅軸版本,相比傳統軸更加迅速的3.2mm鍵程、1.2mm觸發鍵程,45g的觸發力道配上紅軸直上直下的手感,使用上也更加順手。 而仔細看鍵盤可以發現SK622將許多額外功能整合至Fn鍵當中,幾乎每顆按鍵都有額外功能,真的是塞好塞滿,另外也支援on the fly即時調整系統,即便在無軟體支援下,也可直接在鍵盤上輕鬆調整每個按鍵的RGB燈校、燈效模式,甚至錄製巨集。 攜帶的便利性,除了小巧之外,SK622還有許多加分功能,如可拆式線材並支援藍牙4.0無線連接,更是相容Windows、Max OS X作業系統,就連iOS、Android等行動裝置也可連接使用。 以60%鍵盤來說,這把SK622真的完全兼顧遊戲與辦公用途,尤其是保留了方向鍵設計,對於一些需要方向鍵的遊戲類型依然可以無痛直上,其餘功能也一併整合在Fn鍵當中,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目前才沒有中刻版本,畢竟光是英刻版就可以看到在鍵帽上密密麻麻的符號了(笑)。 而這組TTC矮紅軸在實際手感相當流暢,或許是小編平常就已經習慣Cherry MX銀軸鍵盤,在鍵程以及觸發鍵程兩者相當雷同,也同樣是線性無段落手感;不過因為是矮軸緣故,搭配人體力學設計鍵帽以及底部支架,基本上已經不太需要手托來支撐也能有舒適的使用體驗。 最為之方便就是它可拆線才又支援藍牙4.0無線連接,並且可記錄三部裝置,雖說藍牙連接來是會有些許延遲感,打Game還是用有線比較保險,但如果是純辦公打字用途的話,那真的再方便不過,加上對於機械式鍵盤來說已經算是輕盈的446g重,整體攜帶便利性,SK622相當稱職。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021鍵盤選購絕妙搭配》Cooler Master CK351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Cooler Master推出的CK351吧! 家喻戶曉的知名大廠Cooler Master在眾多領域上都有涉足,包含玩家們最親近的裝備「電競鍵盤」,這把Cooler Master CK351就是其中之一,100%全尺寸配置,雖說在鍵盤本體上看不見Cooler Master Logo,不過從整體設計來看,相信用過CK350的玩家們一眼就能認出是Cooler Master家的產品,畢竟兩者之間幾乎沒有差別,最大的分別在於CK351顯眼的銀色髮絲紋鋁合金框架,配上黑色雙注塑黑色懸浮鍵帽,兩者強烈對比形成獨特風格,而如果是白色控的話也可以考慮再另購原廠PBT鍵白色帽,打造出銀白風格的CK351。 有別於CK350,CK351採用的是最新的光軸技術,擁有更出色的反應時間以及高達1億次以上按壓壽命並且還支援熱插拔,讓玩家也能輕鬆DIY更換,軸體總共提供紅、青、茶三種軸體可選擇,本次小編手上的為青軸版本,4.0mm鍵程、比Cherry MX軸還短的1.8mm觸發鍵程、55g觸發力道以及青軸的最大特色「段落感」。 為了有效降低鍵盤面積,不讓CK351顯得過於龐大,鍵盤上所有額外操作功能鍵都整合至Fn鍵當中,另外C351搭載創新的On-the-Fly即時調整系統,即便沒有安裝Cooler Master MasterPlus+軟體,通過Fn鍵以及上排功能鍵也能即時調整每顆按鍵背光、燈效模式以及錄製巨集,一方面可稍微減少了PC效能負載,另一方面如果是用在MacOS等其他系統也依然可自行設定鍵盤。 相信各位玩家在打Game時不妨在一旁會擺上水、飲料來解渴,但如果一個不小心打翻,對於一般不防水的機械式鍵盤勢必是凶多吉少,不過CK351歸功於光軸的緣故,具備IP58防水防塵功能,有效避免這類的悲劇發生。 Cooler Master CK351雖說風格上相比清一色電競鍵盤略顯樸素,不過內在擁有光軸技術的高速反應以及耐用度下,還可保留機械軸的按壓手感,尤其是小編手上這把青軸的版本,不管是段落回饋感還是敲擊聲,相信是肯定能滿足對於原本就喜歡青軸的玩家們,加上它又有IP58等級防水防塵,而RGB燈效、巨集等豐富功能一樣都沒有少,這樣的配置卻僅僅只需2K有找的價格,CP值真的相當不錯。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021鍵盤選購絕妙搭配》SteelSeries Apex 7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SteelSeries推出的Apex 7吧! 剛才有介紹到SteelSeries鍵盤的旗艦大哥Apex Pro,而這把二哥Apex 7,同樣是104鍵全尺寸佈局,極簡風的航太級鋁合金框架,整體設計基本上與Apex Pro完全一致,就連磁吸式手托也是同一組,說真的要是兩把鍵盤擺在一起,不看軸體或背面標籤的話,根本分辨不出來XD! 目前各家大廠都有屬於自家的機械式軸體,SteelSeries也不例外,除了高階的OmniPoint磁軸,Apex 7與Apex Pro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它所採用的是自家SteelSeries QX2機械式RGB按鍵,提供紅軸、藍軸以及棕軸可選擇,小編手上的為藍軸版本,4.0mm鍵程以及2.0觸發鍵程,擁有5千萬次按壓壽命;RGB燈效的部分可透過SteelSeries GG程式全鍵獨立設定。 右上角配置SteelSeries中高旗艦產品才有的OLED單色螢幕,搭配滾輪、多媒體按鍵可調整鍵盤、多媒體設定或即時監控遊戲、應用程式等資訊,還可透過自家SteelSeries GG程式設定待機時的GIF動態圖像,不過因為Apex 7並非採用OmniPoint磁軸的緣故,所以在設定內就沒有調整觸發鍵程的選項,其餘功能都有搭載。 體驗一輪後,Apex 7搭配這組自家的SteelSeries QX2藍軸看似與常見的青軸特性一樣,有著明確的段落感以及清脆的敲擊聲,不過實際在敲擊的手感上還是有一些些不同,與Cherry MX軸相比的話在整體回饋都要再更明顯一些,也就是爽度更高了一些XD!如果本身就是喜歡青軸特性的玩家,那這把Apex 7藍軸相信一定能滿足需求,不管是遊戲、打字用途都相當適合,但相對的,更爽的回饋體驗也代表更要顧慮使用環境就是了(笑)。 其餘加分功能都與大哥Apex Pro同樣擁有最高規格待遇,如舒適又方便拆裝的磁吸式手托還是功能豐富又潮OLED螢幕、RGB燈效,如果是預算較有限或者還是喜歡傳統機械式手感(尤其是這把藍軸)的玩家們,那麼就可以考慮選擇Apex 7。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CORSAIR K70 RGB TKL電競鍵盤實測開箱,玩家級優質電競鍵盤!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CORSAIR推出的K70 RGB TKL吧! K70系列相信對於一些老玩家們來說是不陌生,作為CORSAIR主力產品已經相當多年,當年問世時,前衛的懸浮式設計與獨家的配置,搭配金屬髮絲紋背板設計,走在潮流最尖端,後期更有RGB燈效加持,讓K70如虎添翼般,成為電競鍵盤界中的霸主之一,而針對80%配置用戶需求漸增,CORSAIR也推出了這把K70 RGB TKL版本。 K70 RGB TKL如名稱所示為TKL 80%鍵盤配置,少了獨立數字鍵區域,讓整體鍵盤體積縮短,不僅在桌面上的占比縮小,讓右手滑鼠有更多空間可以操作,攜帶上更加便利。 雖說是屬於K70家族,不過與現款K70 MK.2相比,K70 RGB TKL在一些細節設計上,倒是採用了如K100般的新元素。 鍵帽部分,K70 RGB TKL全面採用了受玩家好評的雙射出成型PBT材質,帶點磨砂的觸感不僅提升舒適度,也更不易沾染指紋,並且具有耐磨特性,降低因長時間磨損而讓鍵帽變的油亮光滑。 K70 RGB TKL提供Cherry MX銀軸與紅軸可選擇,先前小編已經為大家開箱過銀軸版本,而本次手上的為紅軸版本,擁有4.0mm鍵程、2.0mm觸發鍵程、45cN輕盈觸發力道以及直上直下的線性手感,提供流暢又迅速的反應。 在按鍵配置上除了移除數字鍵,上排的快捷鍵也有稍微做了小幅更動,可以看到原本坐落在數字鍵上方的媒體快捷鍵並沒有取消,而是移至鍵盤左上角位置,並統一採用半圓形設計;另外官方把「設定檔切換」、「亮度」、「鎖定」三顆按鍵與鍵盤指示燈號位置對調,呈現較廣大、簡約的視覺感官。 這把CORSAIR K70 RGB TKL承襲了K70的經典風格再融入些全新元素以及更加簡約便利的設計,相信如果原本就是船迷的一員那肯定是再熟悉不過,實際體驗一輪下來,紅軸確實能明顯感受到比銀軸還要長得鍵程與觸發鍵程,在辦公打字上有更良好的使用體驗,而K70 RGB TKL還支援高達8000MHz的極速輪循率,能大幅降低反應時間,這把紅軸版本可以說是在辦公與遊戲之中取得一個絕佳的平衡。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全漢FSP Hydro PT皇鈦極V 750W實測開箱,80 PLUS Platinum白金認證電源供應器!
- 創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外接硬碟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優質選擇!
- ASRock Z370 Taichi開箱實測,記憶體超頻突破4100MHz,與Intel 8代處理器雙雄合璧的「太極」精品!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MSI Z370 GODLIKE GAMING主機板開箱實測,有著超好用OC旋鈕,難怪連「神也喜歡」!
- ITE2 NE-201開箱實測,既是NAS也是迷你電腦,儲存備份、4K播放都不是問題!
- 2.5吋RGB閃亮多彩發光機種,T-Force Delta RGB SSD
- 技嘉AORUS X299 Gaming 9開箱及效能實測,「性能、超頻、超大擴充性」一板搞定!
- 微星MSI Modern MD241PW 24吋美型螢幕實測開箱,辦公/遊戲兩相宜創建絕美雪白世界!
- PLEXTOR M8SeG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小鋼炮極致寫入速度固態硬碟!
- GIGABYTE AORUS Z370 Gaming 7,RGB燈光絢麗奪目!
- Intel 760p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高效能固態硬碟!